空气湿度:表示空气中水汽多寡亦即干湿程度的物理量,称为空气湿度。湿度的大小常用水汽压、绝对湿度、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等表示。公众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。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(绝对湿度)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(最大可能水汽含量)的百分比值。它只是一个相对数字,并不表示空气中湿度的绝对大小。
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,一定体积的空气只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。如果水汽量达到了空气能够容纳水汽的限度,这时的空气就达到了饱和状态,相对湿度为100%。在饱和状态下,水份不再蒸发。高热的夏季遇到这种天气,人体分泌的汗水难以蒸发,感到闷热难以忍受。反之,秋天有时也会遇到高温这只“秋老虎”,但由于湿度明显降低,人们浑身淌汗却很少会有“闷”的感觉。如果冬天遇到低温高湿天气,人们又会感到阴湿寒冷。空气中湿度太小,同样会使人感到不舒服。南方人初到北方,沿海人咋去大西北,常会感到唇干口燥,甚至鼻出血。当然,这是属于人的适应性问题了。
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,最大值出现在日出前后,最小值出现在下午2时左右。当然,当某地的天气发生突变时,湿度的这种变化规律就会被破坏。如高温低湿的午后,突然乌云翻滚,湿空气汹涌而至,当地的湿度就会迅速猛升。
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比较复杂,通常是多雨的季节湿度高,晴朗的天气湿度低,但各地的地理条件、气温条件和雨季情况差异很大,难以概括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。
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,电视台当要预报一场降水即将发生时,预报员常会给出一张高空形势预报图,图中用红色箭头表示西南暖湿气流,用蓝色箭头表示来自北方的干冷气流,并预报说这两支气流将在某地区交汇,产生强降雨。
当然,这只是诸多降雨因素中的两个因素,是一种直观的图示。不过它至少表明了两个含义:其一,大气中的暖湿气流一般来自南方,干冷气流来自北方;其二,暖湿气流是产生降水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。
事实上,空气中的水汽一部分来自地面上江河湖泊和潮湿土壤的蒸发,另一部分(在许多情况下是主要的一部分)则来自热带地区特别是热带洋面。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,因此,偏南或西南气流一般携带有暖湿空气,而西北气流是干冷空气的同义语。由春至夏,高温高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挺进,我国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高温高湿的多雨季节。由秋至冬,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步步南侵,我国又自北向南先后经历低温低湿的少雨时光。
“空气湿度”顾名思义是指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大小,湿度越大表示空气越潮湿,水汽距离饱和程度越近。通常万向娱乐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空气湿度的大小。在一定温度条件下,空气相对湿度越小,人体汗液蒸发越快,人的感觉越凉快。冬春季节湿度小,人们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,有时还出现嘴唇干裂、鼻孔出血、喉头燥痒等现象。可是,到了盛夏季节,空气湿度达到80%以上时,由于汗液蒸发缓慢,人们又会感觉酷暑难耐,有时还会中暑或引发肾病、结核病、关节炎等疾病。
一般居室里比较舒适的气象条件是:室温达25℃时,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―50%为宜,室温达18℃时,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0―40%。有家用除湿机的家庭应注意经常调节室内湿度,以便充分地为您的健康服务。